第(3/3)页 不久,元妃下旨令众人搬进大观园,书中录了宝玉写的四首即事诗,且明确点出乃是“荣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”,一丝不乱,再次确定了宝玉的年龄,正与前面的推论相符合。 也就是说,元妃省亲的时候,贾宝玉不会超过十三岁。那么比宝玉大了四至十二岁的贾元春,这年也就是二十上下,最小不会低于十七岁,最大不会超过二十五岁。正是桃红李艳的时候。 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时,曾看到《金陵十二钗》中有一首判词: “二十年来辨是非,榴花开处照宫闱。 三春争及初春景,虎兔相逢大梦归。” 关于“二十年来”的解释,自古就有很多说法。但是算清元妃省亲的年龄后,则想到这可能是极为简单的一个道理:就是元春晋封为妃的这一年,刚好二十岁。或者说,是宝玉梦游太虚翻开册子的这一年,元春二十岁。 因为“榴花开处照宫闱”显然是件大喜事,很可能指的就是“贾元春才选凤藻宫”,前两句合起来,也就是说宝玉看到薄命司元春判词的这一年,元春刚好二十岁,不久,元春便晋妃为封了。 还有另一个可能性,就是以元妃进宫的年龄下限来算,这一年元春十七岁,那么接下来红楼纪元共写了三年的故事,八十回后如果紧接着写元妃大薨,则刚好二十岁。也就是说,她死于双十年华,用生命来辨了一场是非成败转头空。 接下来的每句也都是后来的预言:“二十年来”指的是当下的时间,“榴花开处”指的是不日晋封,“照宫闱”明确了地点;“三春争及初春景”点明人物;“虎兔相逢大梦归”则是结局,也有版本作“虎兕相逢”,前者喻强弱相逢,后者喻两霸相争。但不管是哪种,结局都是死亡。 那么,元春又是怎么死的呢?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遍元妃的判曲《恨无常》: “喜荣华正好,恨无常又到。眼睁睁,把万事全抛;荡悠悠,把芳魂消耗。 望家乡,路远山高。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:儿命已入黄泉,天伦呵,须要退步抽身早!” 脂砚斋在此有一句夹批:“悲险之至!” “悲”是很好理解的,但为何“险”,又何为“险”? “喜荣华正好,恨无常又到。”可见元妃死于意外,正是在最得意的时候突遭变故,芳魂消逝。而且,她并不是死在宫里,而是野外,“望家乡,路远山高。” 如果元春死于宫中,那么皇宫就在京城,王夫人每月还有两次可以探访的,算不得“路远山高”,所以这个山,很可能是冯紫英提及的铁网山。 宫中妃子出远门进山,只能是伴驾出游,最常见的就是春狩。因为满清在马上得天下,为示不忘本,每年一春一秋,都有围场打猎之事。前文冯紫英提到被鹰捎了一翅子,而且出的公差,去铁网山挨苦,只可能是伴驾狩猎,不然不会把打猎说成公事,这便是一处伏笔。 刘心武用了几部书讨论“日派”与“月派”之战,推论元春为柳湘莲等义军阵前逼死,未免胶柱鼓瑟。如果仅因为一句“乞巧伏元春之死”,就将元春与杨贵妃生套活剥,那么,《牡丹亭》亦“伏黛玉之死”,难道黛玉便要死后还魂再与宝玉团圆不成?况且曹雪芹在全书开篇一再申明无干政治,“大旨谈情”,不敢伤时骂世,非议朝廷,虽是掩人耳目之言,但可想而知书中不至涉及“叛乱”、“逼宫”之类重大宫廷事件,不然就与红楼笔法有违了。 元春在伴驾春狩时猝死,无论是意外还是人为,但是元春一死,贾府的靠山也就倒了,若再不知进退,不久便会大难临头,因此元妃会在梦里向王夫人示警——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:儿命已入黄泉,天伦呵,须要退步抽身早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