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既然香菱的命运与黛玉的命运处处相照,那么害了香菱一生的贾雨村,又会对黛玉做些什么呢?他是黛玉的启蒙老师,但将黛玉送至贾府后,再没见过几面,却次次来府上都要见宝玉,真不知“葫芦僧”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? 宝钗进京的真实目的 第四回中,薛宝钗第一次出名,乃由贾雨村判案引入。 从葫芦案说到护官谱,而后薛家正式露面,先来一段小传,写明薛蟠15岁,胞妹宝钗,比他小两岁,读书识字却较之高十倍。随母进京,原为的是备册待选。 “近因今上崇诗尚礼,征采才能,降不世出之隆恩,除聘选妃嫔外,凡仕宦名家之女,皆亲名达部,以备选为公主、郡主入学陪侍,充为才人、赞善之职。……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,正思一游,便趁此机会,一为送妹待选,二为望亲,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,再计新支——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。” ——这么着,薛家一门三口便浩浩荡荡进了京都,住进了贾家,说是暂住,可是一呆数年,完全没有搬迁的意思,连薛蟠娶亲,都仍然在贾府之内。并且“金玉良姻”的传言愈来愈盛,到了薛宝钗协理大观园,小惠全大体的时候,几乎已经以宝二奶奶自居了。 那么,宝钗是从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入宫无望,转而向宝二奶奶的宝座发起进攻的呢? 书中没有明写。但我怀疑,早在进贾府之前,宝钗就已经落选了。 因为书中说薛蟠打死冯渊后一走了之,“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,头起身两日前,就偶然遇见这丫头,意欲买了就进京的,谁知闹出这事来。就打了冯公子,夺了丫头,他便没事人一般,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。” 可见薛蟠早就动身了,可是那冯家告了一年的状,贾雨村审案时,薛家还没进府,这路上竟然走了一年多,岂不怪哉? 有种可能是,薛蟠打死了人,虽然不在乎,却也不好扛个人命案子在身去投靠亲友,而且薛姨妈也羞见亲友,于是进京后先暂且安顿了,一边打发妹子待选,一边慢慢等案子了结。因为不好意思见人,就瞒住了进京的消息,直到贾雨村断结案子,王子腾又来信“唤取进京”,这才从容亮了相。 同时,宝钗进京既然是为了“待选”,说明那选秀的日期也不会太久,没听说宫里降了旨,待选才人们要提前三四年就往京里候着的。所以很可能就在这消失在空中的一年时间里,薛宝钗已经得了落选的信儿,但阖家进京,就这么空手回去,也太憋屈了。况且宝钗已经十四岁,年纪不小,既然入不了宫,就得早做打算,赶紧在京城找好下一个户头。而贾府无疑是最佳靠山,贾宝玉便是现成的人选。 所以薛家便打定主意,大张旗鼓地到贾府拜会来了,且住下了就不走——因为根本就没打算走。 且看书中薛家进府一段描写: “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,亏贾雨村维持了结,才放了心。又见哥哥升了边缺,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,略加寂寞。过了几日,忽家人传报:‘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,合家进京,正在门外下车。’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,接出大厅……” 这里说明王夫人早知道案子,而且也颇担心,所以听说了结后才会放心。侧面证明了那薛蟠虽然自己不把打死人当回事,却不得不考虑亲戚的感想脸色。 而且薛家阖家进京,偌大阵仗,如何之前竟连一丝信息皆无? 那黛玉进京时,一上岸即有轿子来接,进了府,贾母等已在大厅等候多时。这薛家进京这么大事,却是突然袭击,直接上了门,都在门前下车了,王夫人才得了信儿,忙接了出来,现命人冶席接风——这不是太奇怪了吗? 因此我猜那薛家进京已经有些时日,暂住在驿站等地,落实了各种信息,完成了各种计划后,才有备而来,造访贾府的。 也因此书中第一次正写宝钗,便写其正病着,周瑞家的询病闲话,说起冷香丸的缘故来。薛姨妈拿了十二枝花让周瑞家的带回去送给贾府的姑娘们,“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,堆纱的花儿十二枝。昨儿我想起来,白放着可惜了儿的,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。” 这十二枝宫花,很可能是宝钗落选的安慰奖,宝钗看了难过,白放着又可惜,所以不如送别人戴去。 再之后就是宝玉探病,金莺说起金锁的典故来,明指金锁、宝玉“是一对儿”——这样细推了去,未免薛家的心思太深细了些,倒也教人心惊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