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五章 筹备-《三国乐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汉武帝以前,一些官营冶铸作坊就“一岁功十万人以上”。而私营冶铸作坊也常常“一家聚众或至千人”。

    河南南阳是汉代重要的铁官所在地,其生产作业区的面积达已经不小于现代大型钢铁厂,共有大炼炉十几座,小炼炉不计其数

    襄平虽然地处边陲地区,却也是大汉出产铁器兵器的重要基地。

    此时的冶炼技术有了一些改进,之前工匠们在摄氏八百至一千度较低温度下,用木炭还原铁矿石,得到一种含夹物较多,呈海绵状的块炼铁。

    因为块炼铁含碳量很低,相当软,只能锻,不能铸,因此不是理想的造器材料。

    铁匠们以块炼铁为原料,对它反复加热,折叠锻打,挤出杂物,并在与炭火接触中使之增碳变硬,就成了块炼渗碳钢,是最原始的钢。

    这种钢在制造过程中,需要反复加热锻打,故又称“百炼钢”。

    这种制钢法,劳动量大,效率低。

    西汉中后期以后,铁匠们发明了“炒钢”技术。即将生铁加热到摄氏一千二百度时,撒入矿石粉,并不断搅拌,使生铁的含碳量降低(碳氧化)而成钢。这是一种制钢简便快捷的工艺。

    炒钢时,如果火候掌握不好,炒过了火,钢的含碳量就会偏低,炒钢便炒成了熟铁。后来,工匠们发现,加入生铁,即可弥补这一缺陷。这就导致一种新的炼钢技术——灌钢法的产生。

    公孙续还从工匠当中听说,此时汉朝最好的高炉应该是在河南,那炼炉炉高大约有四五米,容积约为并不是很大,日产量并没有太多,和后世的大钢厂相比,就是那种大型的作坊产业。

    此时的钢铁冶炼,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败的情形,十炉钢铁出产之中,至少会有两三炉出现问题,达不到想要的标准。

    不过呢!在这个时候,冶铸也有一套完整的生产设备,有藏铁坑、配料池、铸铁坑、淬火坑等,仅其冶铸炉就有炼炉、排炉、反射炉和锻炉(炒钢炉);而且有了选矿、配料、入炉、熔铁、出铁、铸造锻打等工序之分,冶炼技术已经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