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四一章-《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——大致是朱棣要登基了,得写诏书,却找不到起草者,姚广孝说,必须方孝孺。朱棣欣然接纳和尚的提议,召方孝孺来写,方孝孺贞洁烈女,不肯从,还嚎啕大哭,掷笔在地:    “有死可以,诏不可草”。】

    朱棣忍了又忍,还是忍不住破口大骂。

    “我为什么要让方孝孺来写登基诏书?我不是说了要清君侧吗?他都是我点名的奸臣了,我让一个我点的名奸臣来写登基诏书,我是不是有病?我还清什么君侧!朱允蚊可以原谅,他,不行!#34;

    朱允蚊:认真的吗?说反了吧?

    朱棣:    #34;而且登基诏书一般都要写未来的施政理念吧。我绝不会让这个.…人!#34;他努力地把这个#39;人’字说出口,说得咬牙切齿。

    “来玷污我的施政理想!我可是要恢复洪武旧制的人!这方孝孺,就是算改洪武旧制,叫咱们大明生灵涂炭的元凶!#34;

    老朱也不得不感慨一声:在嘴上怀念自己这件事上,朱棣确实做得很到位。

    【纯属造谣,朱棣登基时,姚广孝都不在南京哈。

    靖难期间,姚广孝留守北京,建文4年,他都67了,没这么好的身体四处跟着朱棣蹦迪。

    朱棣6月13日进南京金川门,17日登基,7月1日颁布昭告天下的诏书,姚广孝飞也飞不到南京。

    他被授予正六品僧录司左善世(一个纯粹管僧道的官,后来也只在册封太子时,接受了太子少师这个虚职)是建文4年10月,靖难功臣的封赏、六部官员

    的任命大多在9月份。

    姚广孝应该是朱棣登基后从北京出发来的南京,要么比徐皇后早一点,要么一起来的。    (徐皇后11月册为皇后)】

    老朱咦了一声:    #34;你居然忍得住,只给这妖僧封了这么个虚职?后面也只给太子当了太子少师,这只怕是为了表明立场支持咱胖大孙吧。这和尚,倒是懂得急流勇退。#34;

    朱棣笑道:    “我与大师,那是一世君臣相得。”

    【李贤写这段呢,评价道:方正学之忠至矣,然独恨其不死于金川不守之初,宫中**之际,与周是修辈为伍,斯忠成而不累其族也。考阅至此,令人有余悲焉。

    把方孝孺和周是修相提并论,认为他不如周是修忠义。

    这哥们儿写与自身接近的朝代、自己认识的人,或可一信,但论述n年前的靖难之役.…他开心就好。

    身为天顺朝内阁首辅的他,屁股总是倾向“正统”皇位继承人的。】大家懂了。懂的都懂。

    【我们回过头看看拥有一手资料,写传记的杨士奇、写墓志铭的解缙。

    杨士奇写:朱允蚊自杀后,明日,周是修(衡王府纪善,江西人)留书其家,别其友江仲隆(衡王府纪善,江西人)、解大绅(解缙,江西人)、胡光大(胡广,江西人)、萧用道(靖江王府长史,江西人)、杨士奇(江西人)且付后事,暮入应天府学,自经。

    各位,就算杨士奇有意遮掩自己一行人相约赴死却没胆子死,为什么记录的这几个死前诀别的友人里不包含金幼孜、黄淮、胡俨?

    咋滴,名字也要避嫌吗?如果要避嫌,又为什么写了解缙、胡广呢?】大家:    “哦,都是江西人啊。也正常,都是同乡。”

    【李贤这几个人名单列的真的很有趣,除周是修外的6人,全是朱棣登基不久、最迟建文4年11月已均先后加入秘书处、行使秘书之职的。

    再加个杨荣,他们7人被朱棣在永乐2年9月点评为:    “朕即位以来,尔七人朝夕相与共事,鲜离左右,朕嘉尔等恭慎不懈,故在宫中亦屡言之。#34;

    黄淮是浙江人,不是江西人,洪武29年进士,和周是修既不是同乡,又不是同榜。这周是修的眼光可真厉害,临死相约的一群人恰好全都成了未来秘书处?

    又或者,朱棣特别欣赏这6个不

    肯死的低级官员倒霉蛋,相信这种对建文的不忠诚=等于对自己的不忠诚。

    那为啥挥别的江仲隆、萧用道在历史上无姓名?】朱棣已经懒得锐评李贤了。他的关注点在:    “要不把杨荣的籍贯告诉我?”

    【而且,解缙写给周是修的墓志铭是这样的:    #34;作铭以授其子辕曰:已乎是修不辱庐陵。#34;

    解缙白底黑字刻在墓碑上称赞周是修为建文死节,不辜负庐陵之名声。好像倒得也没有那么彻底,没对你燕王那么忠诚吧?

    这个说法流传极其广泛,明史不加考证,又添一笔,说还有个江西吉水人王艮也参与了聚众自杀事件。

    其他人慷慨陈词,他默默不语,最后他自杀了。

    问题是王艮的墓志铭上说,他死于建文3年9月7日,朱允蚊还派了黄观去悼念,明史替他又续了

    一年命。

    哎,文人的笔呐,轻轻那么一勾。】


    第(3/3)页